时间银行内涵
概念界定
时间银行是一种帮助志愿者将志愿服务时间存入个人账户、在需要时取出换取他人服务的组织架构。(陈功,2017)
向他人提供一小时的帮助可以赚取一个单位的时间货币,换来别人对自己一个小时的帮助。(卡恩,1980)
时间是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的资源,如果利用得当,时间可能比金钱更有价值,能够让人们过上想要的生活。并且劳动时间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居民可以通过劳动提供服务在未来获得同样的服务回报。(水岛照子,1940)
时间银行是什么?
(1)时间银行作为一种规则和机制
激励志愿行为、互助行为的一种规则和机制(定价机制?)
(2)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场所
服务交互的场所(发生、交换),线上场所和线下场所。
(3)时间银行作为技术平台(线上记账或交易场所)
针对难以用货币度量各种社区生活服务,“时间银行”为供给与需求各方提供交换场所(线上线下),构建一种新的交换制度,形成一种新的市场。
在时间银行中交换的内容
(1)私人服务产品:
要求将来回报的市场交易行为,属于等价交换(难以应用货币定价)
(2)公共服务产品
政府采购,社会组织(企业)提供,需求者免费获得服务
(3)公益服务
包括各类志愿者服务,不求回报(爱心供给和需求方得到关爱满足)
私人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交换的数量和频次大于公益服务
时间银行理论逻辑
市场逻辑
公共服务和公益志愿体系下建立时间银行市场制度
(1)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针对私人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时间银行的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需要基于市场机制
(2)价格机制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指导价锚定时间货币的价值,各类互助服务价格由互助市场形成
(3)公益和市场兼容
公益和志愿服务,在时间银行中可以通过捐赠时间币的方式兼容于市场的激励机制。
公益和志愿服务,在时间银行中可以通过捐赠时间币的方式兼容于市场的激励机制。
分配逻辑
(1)初次分配
首先是考虑要素收入。时间银行将退休后老人的劳动力利用起来,获得回报,以按劳分配的原则吸引更多低龄活力老人
(2)再次分配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中与时间银行结合起来,对贫困、困境,需要帮助的老人,把时间货币作为福利发放,成为调整社会资本的再分配一种模式。
(3)第三次分配
公益和志愿行为赚取的时间货币通过捐赠,在公益层面满足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模式,能调动更多的社会利益帮助弱势群体。
效率和公平关系,时间银行发挥三次分配作用促进共同富裕
银行逻辑
(1)时间货币发行
货币发行遵循“金”本位原则和需求原则(有多少钱,就发行多少货币)
一些高龄老人自身没有服务时间,银行给老人发行时间币(资金捐赠——购买时间币)
老人有子女,父母得到养老互助服务(家庭负债——成为时间银行资产)
(2)资产负债平衡
时间银行记录(储存)“时间货币”,对时间银行来说是一种负债,需要有对应的资产。
(3)储存和支取自由
储存时间货币作为兑换服务的等价物,没有兑换的限制,甚至可交易。
时间银行的信用和激励很大程度由上面三个规则决定
时间银行中国模式探索
政府、市场和公益相容模式
(1)政府负责时间银行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设、并提供社区共服务
时间银行的“清算”银行应由政府负责,有资产作为“锚定物”的时间货币最终兑换由政府制定相关制度。
内容有:时间银行交易规则,时间货币的“锚定物”,交易的市场供给社区公共服务,时间银行运营的社区组织采购,融合时间货币
(2)市场机制和价格机制
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发挥调动大量低龄活力老人资源作用
(3)公益和志愿资源兼容于时间银行交换市场,并助力时间银行建设
公益和志愿服务通过时间银行市场模式获得时间货币,捐赠后确定为公益和志愿行为。公益和志愿服务为营造时间银行市场提供人员支持。
时间银行中国的架构模式
(1)时间银行运营可模仿商业银行体系
在资产和负债平衡,且时间货币有“锚定”资产,时间银行运营机构可交给市场。政府作为监管部门,监控时间银行风险,运营机构的合规性。
(2)时间银行运营机构可多元化(多种所有制)
地方政府(各层级)、社会组织、公益机构,在提供足够资产担保时间货币的价值,都可设立时间银行运营机构,形成多元化的时间银行组织体系
(3)时间银行多样化发展
鼓励各类时间银行发展,养老机构时间银行、社区时间银行、高校时间银行(退休老师精神领域养老问题)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