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老的内涵
“中国式养老”的基本内涵是,根据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基于中国社会文化传统、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尊重老年人自主性基础上,完善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为重点的制度安排,创造全面支持人民老年期生活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孝亲敬老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居家-社区-机构”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发展方向三个大的方面。
中国人自古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美德。能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不仅是老年人关心的话题,父辈祖辈如何安享晚年,更是年轻一代儿女心中最柔软的牵挂。
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与国内高校首家老龄研究实体智库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式”养老发展趋势报告》,立足中国社会的历史文化积淀、老龄化进程、地区发展情况以及治理体系,探讨老龄化进程中,“中国式”特点、困境、挑战与机遇。
为什么我们需要谈论“中国式”养老?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式”养老带来的挑战是直观的也是复杂的。作为人口现象,老龄化将明显的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而这种变化将会作用于微观个体、中观产业和宏观社会,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
《报告》指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将面临家庭功能弱化、养老服务支付渠道不足、医疗照护需求攀升、农村养老服务少供给供短缺给、城市养老服务结构失衡等问题。例如,人口结构将日益老化,家庭功能弱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城镇化率增长,我国家庭结构日益简化,老年群体与子女同住比例下降,我国老年人对社会的养老需求上升。
展望未来,“中国式”养老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报告》指出,欲不断促进“中国式”养老高质量发展,还需完善“六大体系”。
1.完善养老保险体系,实现有钱养老。
2.完善健康支撑体系,实现健康老龄化。
3.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实现智慧养老。
4.完善老年友好环境体系,实现环境友好。
5.完善人才支持体系,实现高质量养老。
6.完善监管反馈体系。实现老年权益保障。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卫生健康事业亟需未雨绸缪。十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由74.8岁增长到78.2岁。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老年人平均有8年多的带病生存期,超过1.9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老年人健康水平有待提高。
“中国式”养老面临的挑战
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式”养老带来的挑战是直观的也是复杂的,这是因为人口老龄化作为一个人口现象将会十分明显的改变中国的人口结构,而这种变化将会作用干微观个体、中观产业和宏观社会,并从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到“中国式”养老服务的发展。
从宏观人口转变、社会养老保障、老年健康需求、养老服务供给和适老化环境建设五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式”养老面临的挑战:1.宏观人口结构日益老化,家庭功能逐渐弱化;2.社会养老保障,养老金待遇区域差异明显,三大支柱结构失衡;3.老年健康需求,失能半失能人口规模扩大,医疗照护服务需求量攀升;4.养老服务供给,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不足,城市养老服务结构失衡;5.适老环境建设,物理环境改造缺乏标准和深度,虚拟应用市场场景改造尚待发展完善。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年人最关注健康问题。而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的手段和途径。所谓健康老龄化,指的是维护老年人的内在能力,改善老年人的外部环境,延长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
为扎实推动健康老龄化,重点工作是完善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位一体”、综合连续、覆盖城乡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让老年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