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探索
#各地时间银行多元化进程#
瑞士:
最多累积750个小时的服务天数
瑞士“时间银行”由政府发起,由联邦社会保险局受任,与位于圣家仑市的时间银行基金会联合成立,自2012年开办至今,先后与当地教会、妇女会、红十字会、老人服务机构、居家服务组织等合作,提供以下服务:
◆驾驶服务和护送(如陪伴看医生、去墓地、陪伴购物)。
◆陪伴做饭和吃饭。
◆文书处理(寄信、协助通信、填写表格、计算机使用的协助)。
◆家事帮助(熨烫、洗涤、整理床铺、丢垃圾)。
◆休闲活动(旅游、游戏、朗读、喝咖啡、参观文化活动)。
◆人力协助(从事小型园艺、铲雪、修房)。
◆帮助家庭照顾者获得休息时间。
参加“时间银行”的每位志工投入者,最多仅能累积750个小时上限,其“时间银行”存折一旦有提领需求,最多只能领取约30天的服务天数;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以能自主在家生活的老人为主,养老院、护理院为次要考虑。
台湾:
数字化、系统化管理升级时间银行
1995年,台湾全岛推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会,鼓励民众加入弘道的志工站,通过服务老人,储存“时间货币”;2006年,弘道利用社区照顾关怀据点进行“时间货币-互助券”,以团体为单位,让团体内的参与者相互帮助;2010年,弘道成立“互助联机中心”,进一步以有系统、有组织的方式,鼓励全台老人服务团体申请加入,接着彼此串连。
新北市“佈老时间银行”的佈老志工服务时数可兑换项目列举如下:
◆陪伴服务:服务时数1小时可兑换伴老陪伴服务1小时。
◆居家照顾服务:服务时数3小时可兑换居家照顾服务时数1小时。
◆多元成长课程(活动):服务时数3小时可兑换课程时数1小时。
台湾民间另有台湾时间银行协会的成立,协会提出结合区块链时间银行APP,以数字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升级“时间银行”,并与食物银行做链接,使服务项目更多元化。
本土实践
#个性化、人文化趋势#
上海:
经审核同意可由直系亲属享用
2019年3月18日,《关于在虹口区、长宁区开展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沪民养老发【2019】3号),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服务对象:优先考虑70周岁以上的低保、低收入等困难老年人,对社会有特殊贡献的老年人以及高龄独居老年人等;
◆服务时间:以1小时为一个服务时间单位,每日存储时间一般不超过2小时,个人存储服务时间的可设最高限额,如600个小时;
◆服务时间兑换:服务提供者在服务提供一年或服务时间积累到一定数额后,在本人有服务需求时提出兑换,享受相应服务,特殊情况下经“时间银行”管理方审核同意,可由其直系亲属享用。
杭州:
“时间银行”助力未来社区
8月13日,杭州市民政局关于印发《杭州市养老服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健全为老志愿服务机制。加快发展全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以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为支撑,整合社区多元服务资源,探索建立时间银行公益基金会或公益基金,构建形成运行机制完善、标准统一规范、全域通存通兑的长效可持续服务体系。
今年4月,蒋村街道上线了“府苑数字生活社区平台”,助力未来社区的“数字邻里”场景探索,做到“时间互易、服务互置、数字互动”。并且社区居民将自己的需求,发布在平台上,社区的人看到后,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接单。其中服务内容包括“接送帮”:上下学接送;“托管帮”:孩童临时看护;“辅导帮”:功课临时辅导;“快递帮”:顺路代取快递;“陪护帮”:老人临时陪伴;“宠爱帮”:短期照料爱宠;“志愿帮”:邻里志愿服务等。
推行启示
#平台系统化、全面化发展#
没人养老远远多于没钱养老。“时间银行”模式是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补充,能够缓解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降低养老成本。但由于政策支持、技术管理、服务质量、持续性激励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时间银行”近几十年发展缓慢。对于如何推动“时间银行”的发展,需要加强政策引导,以及强化平台系统化全面化发展。
1.加强“时间银行”相关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形成多方合作的发展模式,实现财政体系的供给平衡。
2.搭建未来社区数字化管理平台,营造“数字邻里”场景。统筹区域发展,建立“时间银行”联盟服务,明确行业操作规范,实现资源共享与经验借鉴。
3.明确服务任务的边界问题,实现社区不同人群的时间价值转换。可以采用公众发布和私人发布的双重渠道,明确“时间银行”的价值标准,做好对任务全程的监管。
4.根据志愿者的数量、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细分,建立永久性、智慧型的“时间银行”,把志愿者档案、服务对象档案做好,在时间上、服务内容上做实做细,建立起完整的档案体系。
#存进去的是时间,取出来的是服务#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