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埃德加突发心脏病住院治疗。其间,许多朋友纷纷来照顾他,这让他在感激的同时,却不知用什么方式回报朋友。与此同时,他还观察到另一种现象:有的病人只要一点帮助就能减轻痛苦,但却得不到帮助,无形中加重了病情。如此强烈的反差,让埃德加陷入了思考。
埃德加经过苦思冥想,最后想出了“时间货币”的概念,也就是后来形成的“时间银行”模式。这种模式是:每个人工作时间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以用自己的一小时服务,换别人的一小时服务;而且不用马上兑换服务,先在“时间银行”储存起来,需要时再提出来换取别人的服务。
与原始的以物易物不同,“时间银行”的所有顾客,不用互相提供服务,每个人的所有工作,最终以“时间币”的形式体现价值,无论为别人做什么事情,每工作一小时的报酬均为1个“时间币”。
“时间货币”与一般货币不同,它不像传统货币那样,会可能因汇率贬值而导致财产缩水,而“时间货币”则不同,它不仅不会贬值,还可以储存,也可以转让,甚至还能预支,交易时也不用纳税。
开始时,不少人对“时间银行”持观望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时间银行”不仅为他们带来不少珍贵的“附加价值”,比如通过帮助他人拓宽了人际关系、改善与邻居的关系、加强了小区意识,还使自己从中学到不少手艺。家住宾夕法尼亚州阿伦敦的28岁姑娘玛丽亚·比利亚克雷塞斯,计划于去年5月结婚。而就在筹备婚礼时,因手头紧而犯愁。关键时刻,她想到了所在社区的“时间银行”,便提出自己用一个月时间,以担任医疗翻译、帮人照看宠物等方式来获取“时间币”,再用这些“时间币”换取自己婚礼的所需。
一个月后,玛丽亚赚够了足够的“时间币”,然后从容不迫地举行了婚礼。婚礼当天,和她一样在“时间银行”赚取“时间币”的一位化妆品销售员顾客,为她精心画好新娘妆,另一位在“时间银行”打工的蛋糕师,也为她送来了一个7层高的结婚蛋糕,这些都让玛丽亚喜出望外。整场婚姻隆重而热烈,刚好花去了玛丽亚一个月所赚取的200个“时间币”。换算下来,为她节省了大约2000美元。玛丽亚说:“如果单靠自己的力量,去规划哪怕是一件非常简单的小事,不仅要花费我不少美元,还要耗费许多时间和精力,但借助了‘时间银行’这个外力,一切都很容易得到了解决,确实一举两得!”
缅因州一家社区“时间银行”的经理劳拉·古铁雷斯说:“在目前全球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的关键时刻,‘时间银行’可以帮助人们挖掘想象力,让小区的资源得到了最大发挥,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从第一家“时间银行”成立至今,美国现已有115家“时间银行”,并已经蔓延到全球各个角落,受益者达3亿多人。其间,虽然顾客人数在不时变化,但生意却始终很红火。
扫码参与评论与作者和更多用户交互